翻译论文 关于翻译论文范文参考资料

这篇翻译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歌曲翻译之选择

[摘 要]歌曲是文字和音乐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其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当前翻唱歌曲的流行表明,传统翻译观的“信”或“忠实”已经受到挑战,歌曲的传播性和商业化会影响到译者的翻译选择.文章就歌词大意和具备可唱性的歌词译配两种主要类型及其优劣势进行了详细讨论,并结合南非宣传歌曲Win F1ag的中文版《旗开得胜》,探讨了歌曲翻唱现象,指出针对依靠媒介载体传播、面向市场的歌曲文本不仅要考虑“忠实”的翻译观,还需满足歌曲翻译在特定场合的不同需求.

[关键词]歌曲翻译;歌词大意;可唱性;翻唱歌曲

[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11)05-0111-06

一、引言

作为一种有声艺术,歌曲集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于一身.,因为“声乐作品不同于器乐作品”.在声乐作品中,歌词和旋律就如钢琴上的黑键和白键,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融合产生整体的艺术效果,两者共同传达的情感激起听众的共鸣.与旋律相比,歌词是更丰富的信息和文化载体,因为语言是声乐艺术具象化、生动化的基础.歌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既可离谱欣赏、单独作为文学作品来读,同时也是舞台表演吟唱的蓝本,结合音乐用以传唱.从文体层面看,歌词融文学美与音乐美于一身.根据德国功能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e Reiss)所提出的类型分类法,歌词属于视听媒介文本(audio medial texts).她认为,对于视听媒介文本的翻译而言,若目的在于为舞台表演服务,译者则需额外关注考虑口头传达,表演和戏剧有效性(包括文本内在的视觉或听觉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若该类文本的翻译旨在为戏剧作品的研究或分析服务,而非舞台表演的话,那采用翻译表达型(form-focused texts)的方法即可.在此基础上,笔者归纳得出,现实实践中歌曲翻译存在以下几种形式,如图1所示:

二、歌曲翻译实践浅析

1.歌词大意

同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翻译一样,有些歌曲译本并非从歌手演唱角度出发,而是以受众理解为主.毕竟,相当一部分听众只是为了欣赏原演唱者的表演,在不能理解歌曲意思时,有大意供查询即可,并不需要严格按照目的语译词来演唱.因此在把外国歌曲介绍给本国听众或者把本国歌曲介绍给外国听众的过程中,并未与原曲搭配的歌词大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许多杂志如《疯狂英语》《音》等通过刊登英文歌曲的中文大意,向读者介绍歌曲;在市场上销售的正版外文歌曲CD、磁带都有歌词簿,上面通常附有中文意思;各电视频道也纷纷在播放外国/中文歌曲的同时将歌词的中文/英文翻译打上字幕,这在一些大型晚会上尤为常见.如每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和中秋晚会,电视台英语频道CCTV9和国际频道CCTV4的直播屏幕上都会配备中英文双语字幕,收看节目的外国观众或华人华侨借此便能更好地了解所演唱的歌曲的大意.如08年春节晚会的歌曲《青花瓷》在CCTV9直播的版本中有对应的英语字幕,特节选部分歌词如下: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Idle is the brush on the paper,the paintingonly half-done

*The portrait of maiden is glazed and itscharm lingers

*Your shining ile is like a bud in bloom

*All is gone on the wind,to a place I cannotreach

“idle is the brush”和“charm lingers”等词语为歌词译文增色不少,让观众体味到含蓄的古香古韵,与中国风的旋律相得益彰.歌词简单明了,毫无冗余,这是出于对歌词在屏幕上的闪现时间应与歌手的演唱同步的考虑.采用直译的方法,译者尽可能地在目的语中将源语信息最大化地实现了重现.值得注意的是,译者对“宣纸”一词没有译成“Xuanpaper”,而是简单的“paper”一词,是为了减少听众大脑的加工时间,正如Peter Low所持观点一样,歌曲应在与听众的初次交流时产生良好的效果.概而述之,该英文字幕准确地表达了中文歌词的意义,较简洁地创造了独立的艺术形象,有助于异国听众对歌曲的理解.

然而,无论歌词在目的语中的大意表达多么尽善尽美,可唱性的缺乏却使译词割裂了和音乐的联系,再好的词也只能读出来,而不能和着旋律.在译人语中,歌词朝着音意分离的二元化方向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适合阅读或者用于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之类的学术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歌曲要跨国传播并在大众中广为传唱实属不易.因此,便出现了另一种声音——歌曲翻译不是译词和原词在语言层面上的简单映射,必须考虑译词的可唱性以构建歌唱艺术的整体性.

2.歌词译配

许多音乐家和歌曲译配家认为,可唱性是歌曲之所以为歌曲的集中体现,歌词只有通过演唱才会变得充实和完整.乔羽先生曾在《中国词海论丛·序言》论述过,音乐作为一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其本质决定了人们是通过聆听来欣赏歌词.薛范先生提及“歌曲翻译”时认为应将译词和音乐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考察.作词者的根本目的在于将其与适当的旋律相匹配,使歌曲得以流行.因此,纯粹为阅读歌词而翻译的歌曲还是少数,多数情况下,歌曲翻译从本质上无法脱离可唱性的束缚,翻译者需要考虑译词是否适合演唱,如何将文本与音乐相对应的问题,即译词配曲.对此,薛范先生引用“统摄全意,另铸新词”予以概括音乐的制约对译者的要求.针对歌词译配,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学者Peter Low提出了“Pentathlon Principle”,即兼顾可唱性、意义、自然度、韵律和节奏,并指出根据不同歌曲的特点,译者可以能动地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他将歌词译配比作五项全能运动比赛,主张在“得”与“失”之间寻找一种平衡.译者应综合处理五个参数的关系,要在五个方面均达到完美太过于理想,而通过让步保留最佳的整体效果是可行的.

由此可见,中西学者都深知歌词译配的不易,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考虑到韵律、节奏、声调感对译词的制约.我国早期的歌曲翻译家不仅关注歌词原意在译人语中的表达,也讲究歌词与韵律的搭配,注重歌词的可唱性.如Oh,Susanna由美国著名作曲家斯蒂芬·福斯特创作于1848年,该歌旋律轻快,短小精悍,一经演唱便风靡世界.而竹漪译配的中文版《苏珊娜》(图2所示译文一)也成为了怀旧经典,在老一辈中脍炙人口,歌词不仅很好地再现了英文词的大意,也与旋律融为一体,朗朗上口.《苏珊娜》

翻译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翻译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翻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毕业论文翻译

2、毕业设计英文翻译

3、期刊翻译

4、外文文献与翻译

5、论文文献翻译

6、英语翻译专业论文选题

论文查重免费 免费论文查重 turnitin查重 论文查重免费入口 查重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