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一篇关于东汉末年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东汉末年的荆州和诸葛亮、王肃
[作者简介] 渡边义浩(1962—),男,日本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哲学.
[摘 要] 东汉末年的荆州,兴起了具有与此前儒教不同特点的新儒教-荆州学.它的形成不仅缘于宋忠、綦毋闿等刘表集团的内部成员,同时也包括了司马徽、庞德公等在野的名士.在这样广泛的交友关系中成立的荆州学到底具有怎样的特征.又是为何诞生于荆州?修习了荆州学的诸葛亮在刘备处仕官,最终在蜀汉建国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荆州学又在诸葛亮的思想里占据了怎样的地位?此外,在经学上师承宋忠的王肃对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荆州学是经过了怎样的演变才出现了王肃反郑的现象?
[关键词] 荊州学;王肃;诸葛亮
[中图分类号] K23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6—0027—07
在东汉末的荆州,远离东汉“儒教国家”的权威,除经学家之外也包含大量名士的自由阔达的辩论过程中,诞生了被称为荆州学的新儒教.荆州学的经籍理解的特点在于具有治理乱世的实践性和以人为本的合理性.前者的体现是成为了蜀汉丞相的诸葛亮;后者的特征在深化后,成为了对郑玄加以全面反驳的曹魏王肃的经学.
诸葛亮是“汉”的最终继承人.下这个定义并不全是因为他事奉的是号称汉朝正朔,并以复兴汉室为目标先后与曹操多次战斗的刘备.诸葛亮是东汉儒教国家确立的独尊儒术这一中心价值观的正统继承人.奠定了曹魏统治基础的曹操更加尊重多样化的价值观,是贵族文化的先驱,相对来说代表了先进的思想倾向.与之相对,诸葛亮以荆州学为本,虽然加入了一些重视严刑峻法等特色,但还是始终保持了独尊儒术的价值观.诸葛亮修习的是先进的荆州学,重视严刑峻法,赏罚准则基于《左传》.另一方面,他以圣汉大一统的实现为目标,重视上承东汉官学今文经学源流的蜀学,成为了“汉”传统的继承者.而非常可惜的是,他只做到“承前”,没有能够“启后”,在开拓方面没有太多的建树.但是,作为中国自身的传统去回顾“汉”这一概念的话,例如朱熹,就曾给予诸葛亮极高的评价.从长期来看,诸葛亮作为汉民族的典范形象保存在《三国演义》当中,并且流传至今.
王肃的以“理”为基础的经典解释,对于在现实政治活动中,以经典为中心的基于理的对于国家正统性的主张,以及对基于经义的国政运作都给予了相当大的影响.这样,从郑玄到王肃,对于经典阐释方式的变化淡化了在两汉形成的儒教的神秘性及宗教性,而逐渐更具备合理性.
在西晋,曾经为圣汉提供了理论支持的儒学宗教性大幅衰退,而以荆州学为开端,以“理”为基准的王肃经学受到重视.这一点在皇帝即位时的告代祭天文以及郊祀制度的改革当中有非常明确的表现.
东汉末年成立的荆州学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与“理”.这是因为东汉儒教国家的覆灭本身就已经证明了支撑其统治的儒学宗教性的虚妄.而接收了中原到蜀地出身的大量留学生的荆州,已经超越古文今文之辩,具有了穷究一切儒教经典所包含的根本原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王肃,则抓住了其中的根本原理,也就是“理”.
具有精密性和体系性,同时又带有强烈宗教性的郑玄经学在西晋失去了正统地位.西晋转而重视王肃经学的理由在于,王肃的“理”与时代风潮的要求相吻合.而对诸葛亮来说,由于“理”本身具有“经世济民”的性质,为了匡正乱世,他充分重视了荆州学的实践性.他对继承了东汉儒学的蜀学的保护,也是优先看重其安定国政的实践性.而在这一切之上,诸葛亮的终极目标是圣汉的大一统.他对继承了后汉官学,也就是今文经学传统的蜀学的尊重,也就是对“汉”的传统的继承.这就是诸葛亮的思想特征.
东汉末年的荆州,兴起了与此前儒教具有不同特点的新儒教-荆州学.它的形成不仅缘于宋忠、綦毋闿等刘表集团的内部成员,同时也包括了司马徽、庞德公等在野的名士.在这样广泛的交友关系中形成的荆州学究竟具有怎样的特征,又是为何诞生于荆州?
修习了荆州学的诸葛亮在刘备处仕官,最终在蜀汉的建国过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荆州学又在诸葛亮的思想中占据了怎样的地位?此外,在经学上师承宋忠的王肃对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荆州学是经过了怎样的演变才出现了王肃反郑的现象?
本文对东汉末新兴的荆州学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阐述其给诸葛亮及王肃带来的影响.
一荆州学的特征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天下大乱,唯有荆州例外,保持了政治上的安定.初平元(190)年,刘表出任荆州刺史,在蔡瑁、蒯越等荆州名士的帮助下保民息境,没有卷入以曹操与袁绍的对抗为中心的中原抗争
关于刘表政权与荆州名士以及荆州学的关系,请参照渡边义浩《蜀汉政权的成立与荆州人士》(见《东洋史论》六、一九八八年、《三国政权的构造与名士》)汲古书院、二〇〇四年).关于之后刘表政权的研究,有王永平的《刘表新论》(《江汉论坛》一九九五―六)、《士人去就与刘表兴亡》(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一九九七-六、《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二〇〇五年)、宋超《刘表与荆州》(《诸葛亮与三国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二〇〇一年)、满田刚《关于刘表政权―汉魏交替期的荆州与交州》(《创价大学人文论集》二〇、二〇〇八年).
.因此,大量的人口为避战乱流入荆州,仅关中地区就有上十万户.其中还有为数不少慕刘表八及之名而来的名士,荆州成为了当时学术文化的一大中心.刘表保护名士并在荆州设立学校,在相当程度上振兴了学术活动.《后汉书·刘表传》有如下记载:
关西、兖、豫学士归者,盖有千数.表安慰赈赡,皆得资全.遂起立学校,博求儒术.綦毋闿、宋忠等,撰立五经章句,谓之后定(《后汉书》列传六十四下刘表传).
关于寄居到刘表治下的荆州的人士,请参考图表:刘表治下的荆州和襄阳集团.从表格可以看出,荆州名士界有着①~⑤的多层结构,彼此之间以血缘、婚姻或交友等关系相互来往.
东汉末年论文范文结:
关于东汉末年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东汉末年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