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一篇韦庄入蜀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论韦庄入蜀前后的词体写作
[摘 要] 对韦庄入蜀之前的四首《菩萨蛮》、两首《归国谣》,以及入蜀之后的《本事词》进行分析,勾勒出韦庄词的写作历程.从而得出结论:韦庄并非入蜀之后才开始写词,而是在壮岁游江南时期开始写作曲词,换言之,韦庄与其说是五代词人,更应该说是晚唐至五代时期的词人.
[关键词] 韦庄;晚唐词人;江南词作
[中图分类号] I20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2—0073—05
一韦庄入蜀之前的曲词写作
韦庄最早的曲词写作发生于何时?韦庄这样的以杜甫为榜样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他能接受曲词写作的方式,并成为其中的弄潮儿?韦庄的曲词写作,与飞卿词有何异同?由于唐五代时期的曲词写作,与作者的生活背景之间的关系不够密切,韦庄等人的曲词作品也很难有比较准确的系年,这无疑给韦庄词写作过程的研究带来困难.但将韦庄曲词与诗作之间进行细致比对,仍然能从中寻绎出一些蛛丝马迹来.笔者认为,去除晚唐五代的乐舞制度改革、晚唐时代的歌舞盛行等时代因素之外,影响韦庄以一位诗人身份写作曲词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是韦庄避乱江南的人生经历.一方面是比起北方中原战乱频仍,江南生活是相对稳定的.另一方面,自梁武帝以来,南朝的清乐艳歌,本身就有音乐歌舞的传统,在晚唐战乱的大背景下,江南的经济相对富庶,音乐歌舞的消费形式,极有可能已经率先从此前的宫廷消费、州县军镇消费,开始渐次转向市井消费.而音乐歌舞成为市井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之后,也会有力地反向推动宫廷音乐消费的进一步繁荣.韦庄在江南生活期间写作的《观浙西府相畋游》结句说:“归来一路笙歌满,更有仙娥载酒行”,[1](P165)《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满耳笙歌满眼华,满楼珠翠胜吴娃等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1](P155)可以说是对江南歌舞宴会盛行的记录.
其二应该是曲词艺术本身,为诗人提供了一种新兴的,能够更为深入表达内心感受的诗歌形式.近体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经历漫长岁月摸索出来的一种诗歌形式,应该说,已经相当精美,但近体诗这种形式,也有着其先天的不足.譬如它的对仗、对偶,以及不能重复使用同一个字等规则,往往也限制了诗人向深处倾诉内心情感的表达需要.此外,近体诗代表的狭义的诗歌,在漫长的形成岁月中,渐次形成言志的、山水的、庄重的、哲理的、用典的等等传统,诗在表达这些题材、场景的时候,比较适宜,而在表达一个女性之柔媚的世界、细腻的情感的时候,词体则更为适宜.这是一种感觉,一个气场,一种境界,写作词的时候,自然就会有这种感觉.譬如韦庄同样写在江南的作品,《江上题所居》诗说:“落日乱蝉萧帝寺,碧云归鸟谢家山”,[2](P8097)《江上逢故人》诗说:“来时旧里人谁在,别后沧波路几迷”,[2](P8098)一联之内,往往不是一个空间,甚至不是一个时空下的事物,这样,势必就阻碍了情感在一个特定场景之下的深入抒发.韦庄曲词名篇《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其场景是确定的,那就是词人在“画船听雨眠”,还有同样在画船上的美丽女性:“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词中出现“江南”“还乡”的重复,这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而在词作中却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必要的修辞手段.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3年第2期木斋,祖秋阳:论韦庄入蜀前后的词体写作
关于韦庄在入蜀之前的作品,吴世昌先生认为现存韦庄《菩萨蛮》中的前两首为江南之作:“此词正作于883年至江南周宝幕府后,此时关中及中原均有战事,江南平静,故云:‘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其时长安尚为黄巢所占,故曰:‘还乡须断肠’也.”“下章‘如今却忆江南乐’,庄至江南依周宝幕府已48岁,已非年少,则‘当时年少’当指其年轻时曾游江南,此为第二次去.或庄在江南原有亲故,故黄巢时再去.末二句正说明此词在第二次赴江南途中作.”[3](P95)按:《尊前集》载《菩萨蛮·中吕宫》为李白之作:“游人尽道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绣屏金屈曲,醉入花丛宿.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4](P111)当今词学界一般认为是韦庄所作,但以笔者所见,也不能排除李白原作,韦庄改作的可能.盖因韦庄初到江南,听到歌女传唱李白曲词,非常吻合自己当时的心境,遂将李白原词修改重作,分别用在两章中.可以试想,词人从战乱的北方中原,来到美丽如画的江南,“因寻野渡逢渔舍,更泊前湾上酒家”[2](P8105),江南的霏霏细雨,充溢着家国之愁的淡淡哀思,“杨花慢惹霏霏雨,竹叶闲倾满满杯”,[2](P8108)于是,有一次他在“春水碧于天”的碧波荡漾的船上醉倒,心中满是难以消解的思乡情结,满是如同李白曲词所说“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感慨.北方中原在战乱的铁蹄之下蹂躏,有家难回,有国难报.这两首《菩萨蛮》,可能是韦庄曲词的处女作.虽然如此,此作经过韦庄改编,显然比之《尊前集》所载李白原作,更为精练,更为炉火纯青,由此遂为名篇.
关于吴先生所说:韦庄在此次变乱江南之前,年轻时候还曾有一次漫游江南的经历,查韦庄年谱和有关史料,并无此类记载,再查韦庄其他作品,也无此前来过江南的痕迹.吴世昌先生之所以有此说法,是由于韦庄《菩萨蛮》第二首中有“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之语.这里又涉及韦庄生年的问题.这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问题,但假定按照其他学者的说法,认为韦庄公元851年出生,首次入江南从周宝幕府,为883年,32岁.如此理解,韦庄第一次入江南改编李白《菩萨蛮》,而为“人人尽说”一词,第二次入江南,回忆前次所作,因有“而今却忆江南乐”,指的是回忆写作此词之事,说32岁为年少,并无不可.古人之“年少”,为年轻的意思,相对于883年首次来江南,此次重回,物是人非,满目凄凉,唯有“醉入花丛宿”来消愁.这样的解释,也许会稍微圆通一些.
韦庄入蜀论文范文结:
适合韦庄入蜀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韦庄入蜀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