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关于礼学文献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古代礼学文献的分类与其学术意义
[收稿日期] 2012-11-10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传统礼制及其现代价值”(12AZD077)
[作者简介] 兰甲云(1963—),男,湖南洞口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礼制史、易学、网络文化传播*.
[摘 要] 由于学界对于礼学的概念存在分歧,礼学文献的分类难以取得一致意见.在总结前人的礼学文献分类法的基础上,可以将古代礼学文献按照其所在古籍类型分为十类:周礼类、仪礼类、礼记类、礼典与三礼总义及通礼杂礼类、其他经书之礼学文献、史部礼类文献、子部礼学文献、集部礼学文献、方外(佛教、道教)礼学文献、出土礼学文献与地方志族谱少数民族相关的礼类文献.相比以前的分类,此种分类基本囊括了所有的古代礼学文献,打破了以前礼学专属经学的惯性思维,体现出礼学文献资料遍布经史子集而存在的特点,同时这种分类法有助于当前礼学文献的全面整理与深入研究.
[关键词] 礼学;礼学文献;文献分类;文献整理
[中图分类号] K20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5—0027—05
孔子在《论语》里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又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在孔子时代,人们便公认礼是非常重要的立身处世的技能与学问.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1]对于礼的认识,目前学界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中国礼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根本特征.邹昌林先生认为“礼”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有标志.[2]姜广辉先生也指出:“从古代文献看,夏、商、周三代各有其礼制,周代礼制已极其完备,一个‘礼’字已涵盖了制度文化的一切方面,其涵义略近于今日所称之‘文化’或‘文明’.”又云:“中国汉代以后的思想文化可以两字概括之,宋代以前以‘礼’字概括之,宋代以后以‘理’字概括之.等但礼学与理学并非截然两事,宋明理学也可以说是儒家礼学的理论升华.而‘礼教’作为‘儒教’的代名词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一直绵延至近代.这种文化现象在世界文明史上是很特殊的.”[3]
既然如此,与“礼”相关的文献自然是卷帙浩繁了.如今,礼学或者说礼文化的研究渐趋繁荣,但是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深深感受到研治礼学的殊非易事,尤其是礼学文献纷繁复杂,散乱无章,难以收集与查阅.正是在此背景下,古代礼学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已经提上日程来了.但是,中国古代礼学文献究竟有哪些?而对于这些文献又该如何进行正确的分类,以利于研究?我们在多年来的礼学文献整理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现就相关设想陈述出来,向学界同仁请教.
一礼、礼学及礼学文献
礼是什么呢?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王国维认为:礼是指“奉神人之事.”沈文倬先生将礼分成广义与狭义两种说法.沈先生说:“在古代,礼字本有广狭二义:就广义说,凡政教刑法、朝章国典,统统称之为礼;就狭义说,则专指当时各级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经常举行的祀享、丧葬、朝觐、军旅、冠昏诸方面的典礼.”[4]
确立礼的基本概念与定义,那么根据沈先生广义、狭义的意见,我们认为礼学是指围绕礼典礼制而展开的一系列与礼相关活动的学问.诸如记载礼典的礼经《仪礼》,以及解说礼经的《礼记》,述说职官制度当然包括礼制在内的《周礼》,包括各朝历代的礼典、礼制、礼教、礼治等实践史实等文献记载.简言之,礼学就是指与礼相关的一切学问.凡是与礼学直接相关的古代典籍文献都应该属于礼学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范畴.
目前学界对于礼学的概念理解存在着以下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认为礼学即是围绕三礼而进行的相关文献研究及理论阐发.其概念基本等同于礼经学.这一观点,从今天来看,其外延过于狭窄,现实中难以遵循.
第二种观点认为凡是与礼相关的都可以视为礼学,既包括礼仪、礼制、礼教等的文献典籍,也包括礼俗在内.这种观点目前较为流行.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申报立项的《中华礼藏》整理项目的编撰中,就拟将历代礼俗纳入礼学典籍的范围,整理成果将命名为礼俗卷.这种礼学观是否科学,可能值得商榷.我们认为俗虽然与礼的关系非常密切,并且在过去二者常常交互影响,共同促进,但是二者并不能等同.就文化的层级来看,礼是大传统文化中的社会行为规范,其中贯穿着特定的整合社会的理念,具有规整、严密、适于操作的特点,而俗只是民间小传统文化中的行为习惯,并且具有纷繁的复杂性特点.将俗视为礼,将礼俗资料视为礼文献资料,这导致了礼学概念的泛化.如果依此思维而进,那么中国古代的法学文献也应该纳入到礼学文献范围之内,因为古代礼与法关系之密切程度并不亚于礼与俗之关系.事实上,如果这样做,那么就等于把礼这个概念给否定了,无所不包实际上就等于什么也不包括.此外,将礼俗资料视为礼文献资料在实际的文献整理上也将会遇上巨大麻烦,礼俗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涉及到域内各个民族的礼俗文献,此类文献作为礼类的一个部分,不光会造成比例的失调,而且很可能会因为在整理过程中难免挂一漏万,导致名实不符的结果.
湖南大学学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3年第5期兰甲云,陈戍国等:古代礼学文献的分类及其学术意义
第三种观点认为礼学是整理研究礼经、礼仪、礼论以及与古代礼仪制度相关的礼仪、礼制、礼治与礼教等在内的学问,其范围包括礼经学、礼仪学、礼论及泛礼学.杨志刚先生就认为,中国古代礼学史的研究,应以泛礼学为铺垫、作衬托,而集中于礼经学、礼仪学、礼论这三类礼学的研究.[5]杨教授所谓泛礼学并非无所不包,而是特指礼经、礼仪等在制度、器物、行为、观念、心态等层面的体现,实际上就是不同载体或不同形式中礼仪制度的分散呈现.这一礼学概念,我们认为是把握了礼的特点,既强调了古代礼学的核心,也兼顾了礼学在古代人们生活实践中的普遍性.
礼学文献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礼学文献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礼学文献方面论文范文。
1、文献计量学
2、文献
3、外文文献网站
4、书籍参考文献
6、新课程导学期刊